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中国女首富,易主

10月30日,胡润研究院发布《2025胡润女企业家榜》,钟慧娟、孙远母女以1410亿元财富,替代宗馥莉,首次成为中国女首富。64岁的钟慧娟是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翰森制药集团(以下简称“翰森”)的创始人、董事长。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,钟慧娟是该榜二十年来的第八位新晋榜首,也是榜单史上第一位生命健康领域的女首富。

10月30日,胡润研究院发布《2025胡润女企业家榜》,钟慧娟、孙远母女以1410亿元财富,替代宗馥莉,首次成为中国女首富。64岁的钟慧娟是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翰森制药集团(以下简称“翰森”)的创始人、董事长。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,钟慧娟是该榜二十年来的第八位新晋榜首,也是榜单史上第一位生命健康领域的女首富。

中国女首富,易主

《2025胡润女企业家榜》中,钟慧娟、孙远母女以1410亿元身家首次成为中国女首富。图/胡润百富官网

钟慧娟的女儿孙远今年34岁,目前为翰森执行董事。胡润排行榜榜单显示,和去年相比,钟慧娟、孙远母女以640亿元的财富增量领跑,增幅达到83%,核心来自创新药研发加速、创新产品增加和全球合作。

翰森以仿制药起家。治疗白血病的原研药“格列卫”因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闻名,翰森制药就是国内最早生产格列卫仿制药的企业之一。依据公开资料,今年上半年,创新药及合作产品已超过翰森总营收的82%。药品与医疗器械市场智库Citeline首席分析师周淑华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表示,与地产、消费、制造等行业相比,医药行业过去几年始终保持较快增长,一方面,源于国内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;另一方面,得益于自2015年以来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,推动了创新药的加速发展。

从女教师到女首富

钟慧娟鲜少接受媒体采访。她的经历有两个显著特征:一是从化学教师转行,“下海”经商;二是与丈夫——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分别掌管两家上市药企,被外界称为“最强医药夫妻档”。

据媒体报道,钟慧娟1982年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,随后进入连云港延安中学任教,成为一名化学老师。1995年,孙飘扬与一位香港投资人共同创立豪森药业,也就是翰森的前身。孙飘扬当时任连云港制药厂厂长,事务繁忙,妻子钟慧娟便加入豪森,负责企业管理工作。

起初,翰森以仿制药起家。2019年6月,翰森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,当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不足20%,远低于如今超过八成的水平。钟慧娟在翰森2024年年报中写道,公司当下的发展战略是以创新与国际化为驱动。

展开全文

中国女首富,易主

2019年6月14日,香港,翰森制药董事会主席钟慧娟。摄影/中新社记者 张炜

10月17日,翰森将一款在研的CDH17靶向抗体偶联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罗氏,翰森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4.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。今年初,翰森制药市值约900亿港元,截至10月30日港股收盘,公司市值已突破2000亿港元,股价年内累计涨幅超过100%。

今年8月,翰森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,上半年公司营收74.34亿元,同比增长14.27%,净利润31.35亿元,同比增长15.02%,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药及合作产品销售收入。从2022年至2024年,翰森的营业收入由93.82亿元增至122.61亿元,主要收入来源集中在抗肿瘤、抗感染和代谢等领域。

周淑华介绍,从资本市场角度看,医药作为高科技、高风险、高回报的行业,其估值逻辑与传统制造业、消费行业不同,很多时候源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,并不能简单以市盈率衡量,这也使得医药行业的账面财富持续增长。

周淑华分析,在创新药估值普遍较高的背景下,翰森作为一家成立已久、由仿制药起家的企业,具备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运营基础。而且,其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,与近年来,创新药企融资过程中创始人持股比例很低的情况不同。此外,过去几年翰森在研发领域达成多笔商务拓展(BD),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公司营收的持续增长和创新研发体系的成熟。据翰森上市文件和其他公开资料,钟慧娟通过家族信托持有公司股份,该信托的受益人为孙远。目前,翰森的最大股东为钟慧娟、孙远母女,持股比例为65.58%。

当下,恒瑞医药市值超过4000亿元,是翰森制药的两倍左右。同期发布的《2025胡润男企业家榜》显示,孙飘扬的财富为1000亿元。孙飘扬曾透露,恒瑞医药未来将由职业经理人管理。

周淑华认为,创新药的决策链涉及研发、临床、商业化、国际化与支付等多个环节,如果完全依赖家族成员,一旦接班人的能力或经验稍显不足,企业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。相比而言,职业经理人体系至少能守住下限,确保企业制度化运转,对于希望走向全球的公司而言,制度化的优秀团队体系更加重要。

首富故事如何延续?

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,是国内不少药企的发展路径。周淑华介绍,仿制药与创新药的思路完全不同。做仿制药是“跟着别人走”,战略上的研发风险压力不大。但问题是,仿制药的价格正被压低,利润逐渐接近工业品的平均水平,企业只能依靠规模化生产维持收益。

“创新药研发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,可能投入十几个甚至二十个项目,也未必有一个成功。”周淑华介绍,如果一家药企想成为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角色,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是不可缺少的过程。“国内很多传统药企都面临这一选择,当年体量相近的企业,有的更坚决地转向创新,有的仍在做仿制,如今市值可能相差十倍。”他分析,这与企业家的战略判断密切相关,翰森与恒瑞在国内传统药企中转型较早,很可能与创始人的专业背景有关。

周淑华介绍,2010年前后,一些有前瞻性的药企已开始布局创新药转型,但步子迈得较小。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后,医保谈判、带量采购陆续落地,传统仿制药的价格和利润开始被压缩。到了2018年前后,港股、美股创新药企成批上市,无论是人才吸引力、融资能力,还是市场关注度,都远超过传统做仿制药的企业,更多还在观望的仿制药企也开始转型。

其他转型的仿制药企,能达到翰森的市值吗?周淑华分析,与翰森相比,如今处于转型阶段的仿制药企业,虽在产业链配套和人才供给方面更为完善,但竞争也更为激烈,其如今的对手,往往是已具备全球布局能力的头部药企。过去十多年,行业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显著提高,企业再想“以仿养创”已愈发困难。此外,市场上早期容易做的创新药品种几乎被开发殆尽,药企若要完成创新转型,必须具备足够强的自我造血能力或长期的资本支持。

“仿制药企转型做创新药的困难,在某种程度上与翰森等国内头部企业进军全球市场面临的挑战相似。”周淑华介绍,中国创新药企出海,由于对海外市场的准入、临床及商业化流程尚不熟悉,对外授权(License-out)几乎是必经阶段。企业通常需要通过合作伙伴兑现价值,再按进度获取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,这是行业中的常见路径。

据翰森官网信息,本月与罗氏授权之前,过去三年,翰森与葛兰素史克、默沙东、再生元达成总金额超过70亿美元的对外授权合作。引进授权(License-in)方面,翰森也引进10余个项目。周淑华预计,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之路将逐渐分化,部分中小型药企仍需靠授权获得收益,而对头部药企而言,交易结构将愈发复杂。“如果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药企,就必须在授权合作的同时,持续建设自身的海外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能力,这需要更长时间积累与投入。”他说。

记者:孙厚铭(sunhouming1@163.com)

编辑:杜玮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y8wh.cn/3671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